发布时间:2021-08-30 14:59:04 作者:文隽永,田高,牟泗亭 来源: 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责任编辑:陈飞兵
脚步蹒跚、身躯苍老,眼神里却透着光……年逾96岁的八路军老兵解保田和他的老伴时念英,1925年同年出生,1941年结为伉俪,1944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在前线英勇抗战,她在后方坚守保障,一路风雨同舟,携手走向胜利。两位老人关于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的回忆绵长,跨越了近一个世纪。
8月20日,黔南日报“百岁老兵 百年见证”栏目组记者走进龙里,见到了这对精神矍铄的老夫妻,他们的胸前佩戴着“光荣在党50周年”纪念章。其中,身着仿制黄军装的解保田老兵胸前还佩戴有淮海、华东、渡江、中南、西南等战役纪念章,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军勋章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和70周年纪念章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。
解保田行军礼
当八路军老兵解保田颤巍巍地举手行军礼时,那一段段艰难困苦的烽火岁月仿佛被徐徐打开。
热血报国 寻找八路军
“1925年,我出生在山东省单县张集乡解庄村一个贫苦家庭,祖上世代都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。”解保田告诉记者,年幼时他读了一年私塾,后因家境困难,交不起学费便辍学回家务农。
乱世之中,人如草芥。“1938年1月,日军占领了单县;3月,单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成立。”解保田说,那年冬月,从西边来了一个营的八路军驻在解庄村,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八路军。
“他们态度和蔼,待人客气,和村里的庄稼汉很合得来。有一天,八路军来到我家,和父亲拉起家常,还讲为什么要打日本鬼子、怎样团结起来战斗。父亲盛了一碗小米红薯稀饭给八路军,再三推辞后八路军吃了下去。临走时,八路军从兜里掏出两块铜板,硬塞给我父亲,说这是八路军的纪律,不能违反。”那时,还不太懂事的解保田帮着父亲说这钱不能收,“以后我到你们那里去混饭吃”。
解保田和时念英老人接受黔南日报记者采访
从那以后几天,解保田就到八路军宿营地去,学着他们列队、出操、刺杀、瞄准,也帮着干些打水、扫地、送信的杂活。“有一天,看到战士们集合,向东去。我舍不得他们走,但也无可奈何。”解保田说,他暗暗在心中立下了参军从戎、保家卫国的志愿。
1940年3月,单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,以单县为中心成为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堡垒。“那年,我和伙伴孙继彬瞒着家人想到南边去找八路军,走到距离解庄村南20多里的王小庄时,被七路军拦住,认为我俩是八路军的探子。第二天,好心的房东大爷给当兵的说,这还是娃娃不懂事。于是,我俩才被放出来。”解保田说。
烽火岁月 家国两难全
“1940年麦收以后,八路军多次到村里开展招募新兵工作,他们经常来我家,和我母亲拉家常,讲革命道理。我也是那个时候参加了区委会工作,后来担任区长卢绍善的通信员。”解保田回忆,卢绍善经常对他说,“当兵不打仗,等于胀干饭”。
老兵解保田
1941年,解保田完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。一是在区中队参军入伍,“当我正式穿上宽大的军装时,感觉沉甸甸的,立志要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。”二是经人介绍和同年出生的时念英结婚。“那时解保田在外面打游击战,我们结婚三天了都没看清他长什么样子,就聊了几句话。”时念英说,结婚以后两人一直是聚少离多,他偶尔晚上回家也不敢敲门、不能点灯,悄悄翻墙进来,匆匆讲几句话就走了。
“1942年,我到八路军鲁西军区教导四旅干部学校学习,那年12月21日,日军万人大扫荡,进攻单县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,日伪军烧杀抢掠,实行铁壁合围战术,我们一天和鬼子接触了多少次也记不得了。”解保田记忆犹新,他们和鬼子接触交火,鬼子见他们就乱开枪,鬼子的武器强、火力猛,他们只能边打边撤退。眼前的垂暮老人追忆起意气风发的戎马生涯,眼神满是奕奕神采。
“后来,我又参加攻打陈庄战斗,接着收复单县县城,期间参加打仗大小20多次。”解保田说,最危险的一次是,他曾与日军仅一墙之隔,当时一颗手榴弹把土墙炸开,弹片和土渣打伤了他的头和脚,至今留有疤痕“纪念”。
解保田和他的老伴时念英
从抗日战争,进入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,进军西南、解放贵州、剿匪战斗……解放战争,十余年间的战斗,枪林弹雨、生离死别,成了解保田每天都要面对的事。回忆这段岁月,解保田说:“国家遭遇不幸,个人必受其难。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,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认清的简单道理。”
革命伉俪 一生守初心
今年7月1日,龙里县党组织为解保田、时念英两位老人佩戴 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,大家满怀仪式感的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。“我的父亲和母亲党龄加起来有154年了。”解保田的儿子解建军告诉记者。
“我和老伴不仅是同年出生,也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她比我还早几个月。”解保田说,抗战期间,他的母亲和妻子婆媳二人为抗战都作出了贡献。
革命伉俪
时念英老人说:“1944年4月,党组织对我的指示是不脱产,不暴露党员身份,按时完成党交给的任务。我执行了党的指示,和村里姐妹们经常为游击队、区中队送信,组织村里的姐妹做军鞋、送军粮,有时一晚上一个人要舂几十斤小米送上前线,还和婆婆一起隐藏、救护受伤的抗日战士。”
解保田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当初入党时的情景——
“1944年4月的一天,出早操时,指导员王金升说想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,‘看你能不能为革命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’。我心想,我早就做好了这个准备,于是回答他‘为党的事业奋斗到死不变心’!”解保田在那一年的8月,拔完碉堡的时候,转正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解保田和时念英,共同的信仰让两颗心靠在一起一辈子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解保田南征北战转了半个中国,直到解放贵州后,解保田才将时念英接到贵州一起居住生活。“除了我的大姐是1947年在山东出生,我们其余五兄妹都是在贵州出生长大的。”解建军说。
解保田的“传家宝”
转战贵州后,解保田先后在丹寨、威宁、望谟、紫云、龙里等地党委及军工企业担任武装部长,忙着抓民兵维护地方治安工作,时念英则跟在身后组织军属开展工作,比如自购缝纫机缝缝补补,化解军属间的矛盾纠纷等。
“时念英是一名特殊的‘战士’,我在前线打仗,她在后方支援。她从来没有一分工资,一直以一名普通家庭主妇默默付出。”解保田说。
从过去硝烟弥漫的年代,到如今和平繁荣的岁月。一路走来,解保田很少谈及那些年南征北战的功勋,说得多的却是他的“传家宝”——一张长方形大合影照。这是1956年,他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周年观礼时,与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队首长的合影。“我们军队观礼团到中南海草坪列队,我当时是站在左边第一张椅子后面。”解保田说,从北京观礼回来后,感慨很多,觉得只有不计得失,更加努力工作,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。
如今,解保田一家四代同堂有3名军人,10名党员。他说:“1980年我在龙里县武装部离休,虽早已不在工作岗位,但党和国家还给了我很高的荣誉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不仅要时刻牢记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,不骄、不躁、不居功自傲,还要求家人、子女在生活和工作上随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始终牢记我入党时的誓言——为党的事业奋斗到死不变心!”
结束采访时,两位老人拄着拐杖、携手出门散步,此时的阳光斜晒在老人身上,晒出了这对革命伉俪风雨兼程80载的艰辛和幸福。
投稿邮箱:qnrb999@163.com 投诉电话:0854-8199051 地址:贵州省都匀市剑江南路9号黔南日报社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54-8199051 举报邮箱:75835975@qq.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2120170011号 贵公网安备52270102000185号 黔ICP备16001085号
指导:中共黔南州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:黔南日报社 ▪ 云黔南网
Copyright © 2006-2022 by qnmeitiyun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所刊登的黔南日报社、云黔南网及黔南党史学习教育网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
均为黔南日报社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黔南日报社融媒体中心